
作者:奔奔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偉大的作品,比如我心中的頂級車評——《The Grand Tour》,節目名里有個核心詞組是“Grand Tour”,中文釋義偉大的旅行。
烏托邦式地幻想,偉大的旅行便是一場在無垠地平線上盡情浪漫徹底放空的美妙巡航。而回到現實,一地雞毛才是大多數人的生活寫照。這個世界不缺有理想的人,但缺少堅守理想的人,或者說很多人在一地雞毛中終究還是妥協了。

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曾創造過一部偉大的小說——《堂·吉訶德》,里面的主人公堂·吉訶德是一位理想成為騎士玩命行俠仗義的人,他具備沖破周遭束縛的勇敢但事與愿違,他所在的時代早已不需要騎士,因此視為信仰支撐他的騎士精神在其他人眼里看起來就是小丑一般的存在。
一味妥協和一直妥協是兩個極端,倘若能在生活的夾縫中能堅持自己的不妥協才是大道。將這句話用到生活中很難,但如果用這個原則去買車,那你大概率可以買到自己心中偉大的作品。

得知我們老大唐吉訶(筆名)定了一輛F13 640i之后我是懵的,因為這個人在我們耳邊念叨了兩年的MX-5,前陣子又心水了好久的路虎衛士,而現在突然買了一輛大型GT轎跑,還不是敞篷的,我不理解!
直到趁著過戶的機會我和同事去金華來回開了500多KM,我才開始理解這個男人前幾天晚上突然做的沖動決定,這個決定讓他擁有了一部來自寶馬的偉大作品。
很多人對6系不熟悉,這其實怪寶馬一直以來對6系的飄忽不定。最早的6系E24誕生于1976年,雙門轎跑車注定了它小眾的定位,價格昂貴銷量慘淡使得6系項目不得不停擺。

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代號E31的兩門轎跑車再次問世,作為6系的斷代繼任者E31的命名并沒有沿用6系,而是開創了一個新的車系——BMW 8 Series。

寶馬當時斥資15億德國馬克來打造8系,甚至給它用上了V12的引擎,當年本想用8系本和法拉利一爭高下的,但無奈早在90年代高達10萬1千刀的售價加上當時的經濟大蕭條和海灣戰爭讓8系成為了存世量極少的孤品。

07年6系名正言順的繼任者E63才真正出現,“Shark-Nose(鯊魚鼻)”的前臉設計讓它在雜志時代才逐漸真正走進普通人的視野。4年后,這代6系的成功讓寶馬終于不在6和8之間徘徊,讓6系沒有斷代而是繼續推出了我們今天的主角F底盤的6系。

這是6系產品線最豐富的一代6系,也是我認為最好看的一代6系,不僅有兩門硬頂、敞篷,四門Gran Coupe車型。還有M6以及GT3賽車。

無獨有偶,5年后并沒有等來6系的換代,而是又等來了8系,有一說一這代8系除了車尾好看,其它地方真的再也找不到F13 6系上那樣精心打磨的思考,現在的8系無疑是模塊化的產物,這讓F底盤時代的6系顯得更為珍貴。至于很多人提及6系首先想到的6系 GT,頂多算個5系拉皮,我并不愿意將它歸在真正6系的產品序列里,因為真正的6系高于7系。
雖然啰嗦,但很有必要給大家普及一下這段歷史,因為3系、5系、7系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車型,往往提到6系很多人的腦子會一片空白。
6系是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寶馬,但同時也是我認為最偉大的寶馬,優雅、運動、現代這幾個詞在它身上演繹的淋漓盡致。


那天在高速上駕駛它真的有一種“Grand Tour”詞組里描繪的那樣浪漫,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GT”這個在現在的命名營銷里快被用爛的詞到底是一種什么體驗。
不同于其它F底盤時代已經開始向舒適妥協的寶馬,它的底盤像一塊張弛有度的鋼板,“City Tour”的時候會給你一定的松弛感,而當你開始真正的“Grand Tour”它的底盤又會立馬收緊,給你如同在高級滑雪道向下俯沖的暢快感。

這種暢快感通過兩點營造,一是N55發動機來源于自吸卻高于自吸的高轉特性給了它酣暢淋漓的動力輸出;招恨的是,因為基于N54改進所以更可靠沒那么容易壞,但強勁的低扭并沒有因為砍掉了一顆渦輪而有很大損失。

第二點就是它的靜謐性,這是一輛豪華車必備的,同時也是作為一款擁有無框車門的車讓我意外的地方,除非你打開Sport模式才有恰如其分的排氣聲浪很舒服地送到你的耳邊。
開完6系,再開回我的E90 3系,我突然在我的摯愛上感覺到一種粗糙感,那種粗糙感是對比6系在底盤、轉向、換擋時的間隙感,這種間隙正是讓車變得更高級的核心要素,工程師的日夜兼程幫高級車消除了這些間隙,因此換來的高昂售價也拉開了和普通產品的間隙。
幸運的是,如今只要二三十萬你就能擁有這份高級,這份來自寶馬的偉大作品,真羨慕那個叫堂吉訶的男人即將和這部偉大的作品開啟一場偉大旅行。

在開始這段旅程之前,我聽到了蜷縮在角落里的川崎小火神和牧馬人這樣的一段對話:
“他倒是騎騎我啊”
“他說今年還要開我去西藏呢”
猜你喜歡
這就是我心中的地表最強3系
花40多萬買奔馳7座,沒必要
花100多萬買手動擋,還想租出去賺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