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核動力航母和潛艇的紛紛出世,人們卻發現仿佛一直沒有見到過核動力飛機,其實早在冷戰期間,核動力飛機就已經橫空出世,一次可繞地球 80圈 。那 核動力飛機這么厲害,為何如今銷聲匿跡了呢?
為何沒有核動力飛機
任何機器想要運轉必須要有動力,就比如我們常見的 電氣、化石燃料 等常規動力,但要和核動力相比,慫叔只能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畢竟核動力可以進行 長時間的續航能力 ,據了解,核動力航母補充一次核燃料,就可以運行 25年 左右,續航力達到了驚人的 40萬公里 ,這和普通航母僅有 8500公里 續航相比 ,差距可不是一般的大。

所以早在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為了取得軍事上的優勢,就開始進行核動力武器研制計劃,核動力飛機儼然就在此列,之后在1960年,蘇聯的轟炸機成功換上了核發動機,并更名為 圖-119 。那 核動力的原理是什么呢,核動力飛機又是如何上天的呢?
核動力飛機的原理
核反應堆燃料—— 鈾235的原子核受到中子的撞擊后,會分裂成兩個原子核以及2-3個中子,然后再繼續撞擊、分裂、形成新的裂變,在此過程中會產生巨大的能量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 核能 。

根據資料顯示,圖-119飛機可以一次搭載9名成員,最大飛行速度可達到 800千米每小時 ,并且核反應堆是安裝在彈倉位置,在飛行過程中可以持續提供飛行動力,這對于雷達和通信設備這種,需要大量電力的設備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從理論上來講,一鎊濃縮鈾燃料釋放的能量可以使其環繞地球飛行 80圈 ,甚至來一場星際旅行也不為過。在這過程不需要著陸,更不需要加油,還可以減少飛機的有害廢氣排放。那 這樣安全可靠的核動力飛機為何銷聲匿跡了呢 ?
核動力飛機為何銷聲匿跡了
雖說這款戰機擁有很多的優點,但弊遠遠大于利。據了解,普通飛機一般可攜帶幾十噸燃油,而核動力飛機靠核燃料驅動,能夠節省更多的空間裝載物資,在關鍵時刻作用不可謂不大。

但它有一個缺點就是核反應堆在裂變過程中會 產生大量的熱能 ,一旦溫度超過2000度 就會燒穿機身外殼造成核泄漏,所以需要大量的冷卻水來控制溫度,而飛機在飛行過程中淡水處于消耗狀態,需要定期補充,這也就導致了核動力飛機無法進行長時間飛行,甚至 滯空時間還不如原來的常規動力飛機 。

其次是 核輻射問題 。圖-119飛機為了保護機組,在飛機上大量配置了高密度的鉛板,結構重量的增加使得有效載荷減少,而且就算是在這樣嚴格的防護條件下,圖119的飛行員在飛行后進行體檢,依然發現身體受到了核輻射的影響,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損傷,使得核動力飛機的實用價值大幅減少。

最后就是 危險性 。我們想一下,如果有一個搭載著核反應堆的飛機在你的頭頂盤旋,一旦發生危險造成下墜,那就相當于一個懸在頭頂的核彈,會對周圍的環境以及居民造成極大的傷害。所以在多種顧慮之下這項研究計劃被緊急叫停,最終核動力飛機也未能真正服役,雖然核動力無法應用到飛機上,但在航天事業中仍然做出了不少貢獻。
1977年,美國發射的無人外太陽系空間探測器—— 旅行者1號 ,一直到現在還在宇宙中漂泊,并且還在正常和地球保持聯絡,這46年來為地球拍下了不少珍貴照片,而支撐它正常工作的動力來源,就是內部搭載的三枚 核電池 。

另外我們的 嫦娥四號探測器 ,也有核電池的應用,它攜帶的放射性同位素元素 钚-238 ,半衰期長達 88年 ,在此期間,放射性元素自身衰變會不斷釋放熱量,通過熱電材料將熱能轉化為電力后,就能為溫度采集器供電,從而使嫦娥四號隨時監測到月夜期間的溫度變化。

除此之外,核電池還可以為關鍵儀器供電,根據陽光角度控制嫦娥四號的休眠時長,這也是我國首次試驗自己的核電池技術,對我國的意義是非比尋常的, 大家覺得核電池未來是否會取代常規電池,核動力飛機之后又能不能實現呢,歡迎發表自己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