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是由于遺傳-環境-代謝應激等多種因素引起、以肝細胞彌漫性脂肪變性為主的一種病理綜合征,目前現代醫學對脂肪肝尚無針對性的治療藥物。
根據脂肪肝的臨床表現和體征,可將其歸為中醫學“肝積”“肝癖”“脅痛”“肥氣”“痞滿”等范疇。 脂肪肝的病位在肝,脾虛肝郁是其發病基礎,痰、濕、瘀是其病理因素,但脾虛在其發生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多年臨床經驗總結:脂肪肝多為長期飲食不節,嗜食肥甘厚味,嗜酒無度,或勞逸失常等;損傷脾胃,水谷精微運化失常,脂濁痰濕內生,相互交結,留滯于肝;同時肝失疏泄,木不疏土,肝病傳脾,進一步影響水谷精微的運化輸布。兩者互為因果,進一步加重病情的進展。
張仲景有“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論述,強調肝病治脾的重要性,告誡切勿“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
醫家張錫純亦主張“欲治肝病,原當升降脾胃,培養中宮,俾中宮氣化敦厚,以聽肝木之自理”,進一步指出從脾論治肝病的觀點。
根據脂肪肝的“ 肝脾同病、脾虛為本 “辨證思路, 臨證需以”從脾論治、治脾為先”原則,以健脾疏肝、祛痰化濕為治療大法。 多以健脾助運為先,配伍疏肝理氣、化痰泄濁,佐以活血化瘀、清熱化濕等。從而達到脾氣健運、肝木得疏、痰濕化、積滯消,脂肪代謝恢復正常的目的,即“養正則積自除,脾健則四旁皆運,運則氣血流通,其積自消”。

臨證開方常用黨參、白術、獲苓、黃精、法半夏、陳皮、柴胡、香附、澤瀉、決明子、山植、荷葉、丹參等為主加減治療脂肪肝。
其中黨參、獲苓、白術、法半夏、陳皮等健脾祛濕,黃精補益脾氣;柴胡、香附疏肝理氣;山植消食化積、行氣散瘀,尤長于消化油膩肉食積滯;決明子功善清肝除痰;澤瀉利濕泄濁;荷葉芳香化濁;丹參活血祛瘀。
另外,生活中也注重患者日常調理,要求飲食清淡、控制飲酒、適當運動等。
45歲王先生,3年前體檢發現脂肪肝,近半年感右脅肋脹滿、隱痛不適,伴疲倦乏力,食欲一般,大便偏溏,舌淡紅,苔薄膩,脈滑弦。
中醫診斷:脅痛;證屬脾虛肝郁、痰濕蘊積。治以健脾疏肝、祛痰化濕。
處方:黨參、白術、茯苓、黃精、法半夏、陳皮、柴胡、香附、郁金、澤瀉、山楂、荷葉、丹參、垂盆草、五味子。
服藥7劑后,患者自覺諸癥有所好轉,守方加減治療 3 個月,復查正常。囑患者停藥后注意日常調理。

肝脾同居中焦。若脾胃虛弱、運化無力,土雍木郁,釀生痰濕,阻塞肝絡,肝失疏泄,致脂濁痰濕內生而形成脂肪肝。因此,脾虛肝郁、痰濕內蘊為基本病機。
該患者因平素飲食不節,嗜食肥甘厚膩之品,致脾失健運、痰濕內生,脂由痰化,膏脂痰濁蘊結于肝而發為本病。
脾失運化、肝氣不疏,故見疲倦乏力、食欲一般、便溏、脅肋脹滿、隱痛、苔膩、脈弦滑等癥,證屬脾虛肝郁、痰濕內蘊,治以健脾疏肝、祛痰化濕,根據病情辨證加減,使脾氣健運、肝氣條暢。從而諸癥好轉,取得滿意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