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常聽到保險公司的員工自豪地告訴消費者:保險公司不會倒閉破產!
可是,世界上有絕對的事情么?銀行都能申請批產,何況保險公司?
2月24日,據《中國銀行保險報》報道,銀保監會已批準保險保障基金公司和其他投資人共同籌建瑞眾人壽保險公司,新公司獲批籌建后將依法受讓華夏人壽資產負債。
那么,華夏人壽還存在嗎?
簡單地說,未來,華夏人壽業務將被瑞眾人壽全面接管之后,華夏人壽就會進行解散,徹底“消失”在大眾視野。
華夏人壽,沒了!華夏保險,沒了!

每次保險行業出現類似的新聞,應該不少人都心里一驚,尤其是手里有相關保險公司產品的,更是有許多問題想立刻獲得解答。
而更多的消費者并不清楚整件事的時間脈絡,蒙馬財經來給大家捋一捋:
2006年12月30日,華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開業;
2007年9月27日,第一家分支機構北京分公司正式成立;
2015年8月10日,年度總保費突破1000億;
2019年7月,華夏人壽進入《財富》世界500強,位列第442位;
2019年華夏人壽業績達高峰,保險市場占有率達全國前三,位居中國人壽和平安人壽之后;
2020年華夏人壽因存在較大經營風險,于當年7月,被銀保監會正式接管,期限一年,隨后,又繼續延長接管了一年;
2022年7月,華夏人壽結束接管;
2023年2月,華夏人壽傳來最新消息,相關業務將由已批準籌建的瑞眾人壽接管,而自身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仔細研究這個時間線,你會發現華夏人壽從籌建到破產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成立之初——2013年
最開始,華夏人壽的經營其實并不順利,一度于2009年至2013年期間,連續5年虧損;
第二階段:2014年——2019年
2014年扭虧為盈后,華夏人壽便展現出了令市場詫異的“華夏速度”——保費收入連續翻番,從2013年的市場第九,短短兩年便一躍躋身市場前四,甚至兩度上榜由《財富》雜志世界500強名單。
到了2019年,華夏人壽已經是當之無愧的保險巨頭,國內僅次于國壽、平安和太保。
第三階段:2020年——2023年
2020年因存在較大經營風險,于當年7月,被銀保監會正式接管;2023年2月,華夏人壽傳來最新消息,相關業務將由已批準籌建的瑞眾人壽接管,而自身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從 全國第四大保險巨頭到被接管, 華夏人壽為什么如此迅速的 退出歷史舞臺?
華夏人壽之所以能夠一路狂奔,和其“資產驅動負債”的模式密不可分,簡單說就是利用保費做大資產端,只要投資端的收益能夠覆蓋保費及其它運營費用,就能實現盈利。
弊端在于,這中間有一個環節出現偏差,整個模式就會受到極大的傷害,也就是說,這就需要華夏人壽保費穩定、快速地增長,來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
而華夏人壽的秘訣便是“萬能險”,由于兼具保障和理財功能,一度風靡保險業,數據顯示,2014年、2015年華夏人壽萬能險占規模保費的比重均高達95%以上。
后來,隨著監管趨嚴乃至萬能險全面下架,也對華夏人壽的償付能力造成了致命的打擊,最終導致經營風險,最終被銀保監會正式接管。

保險公司沒了,我們已經買的保單會不會受到影響?出險還能不能獲得理賠?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無論保險公司被監管還是接管或者極端情況下出現了破產,大家都不用緊張,如果是保險公司破產,保單會由另一家保險公司接手,如果沒有保險公司愿意接,則會由銀保監會進行指定。
消費者的保單是不會受到任何影響的。
比如安邦財險,2018年被接管,由保險保障基金出手600多億,次年更名大家保險,賠付正常。
華夏人壽“沒”了,這個事情看起來很復雜,說法看起來也很嚇人,但是對于消費者來說其實只是保單上的承保公司換了個名字,除此之外什么變化都沒有。
(假舟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