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摘自哲學名著《語言·意識·哲學》

語言及文字,就像大腦里安裝的操作系統。人類有兩種“操作系統”:一種是具象思維系統——基于象形文字的思維系統,另一種則是抽象思維系統——基于拼音文字的思維系統。
古埃及人和古巴比倫人也使用過象形文字,但那是起表音作用的象形文字,傳承到后來就演變成了拼音文字。
大約3800多年前,環地中海地區的人們使用著多種象形文字,后來人們之間的貿易越來越頻繁,不同象形文字及其語言之間就無法滿足貿易溝通之需求,于是人們開始采用注音或拼音的方式來進行信息記錄和交流,拼音文字及拼音語系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象形文字必然導致具象思維,而由字母組合的文字(拼音文字)必然迫使人們成就理性的邏輯思維。因為使用拼音文字之人,每說一句話都必須遵循邏輯(否則就連相互表意都不可能),這就使得拼音語系之人訓練出了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
具象思維與抽象思維之區別,乃是低維度思維與高緯度思維之區別。中國文化乃是基于具象思維之文化,而西方文化則是基于抽象思維之文化。
具象思維只運用感覺性的概念(特別是視覺性的概念),其思維過程往往在感性的圈子(低緯度層面)里打轉,即是在表象的層面(而不是在事物背后的邏輯關系方面)去認知、理解和把握世界。因此,再多的經驗積累也沒可能形成復雜的邏輯結構。
中國一直沒有產生邏輯學,這與具象文字之漢字有關。中國人難以從具象思維飛躍到抽象思維,也是因為沒有擺脫象形文字的束縛。正是因為漢字制約了漢語之人的抽象思維,所以漢語之人沒能具備科學精神及哲學思辨能力,進而沒能產生神學、數學、邏輯學、科學、認識論及哲學等。
現代科學知識,比如電磁學、量子力學、相對論、原子、分子、細胞、DNA等概念,當初全都是基于邏輯推演的結果,即是先建立邏輯模型,然后才找證據進行驗證。托勒密當年就是用數學(數邏輯)表述了天體運動之模型的,哥白尼的日心說也是邏輯推演的結果。(待續)
一一哲學名著《語言?意識?哲學》,內容深邃,通俗易懂。由臺灣華夏出版社出版并在國外發行以來,外網對其贊譽之聲甚高,受到了美國著名語言哲學家切斯的首肯,并被哈佛大學圖書館列為重點館藏書,現已在大陸用簡體字再版,全書80萬字,共3冊。有需要的讀者,請加微信 913249449 或掃底下二維碼打賞索取。本著作憑贊助贈閱,其它任何個人或組織不得用于出售、盈利。
